「坦白說,我過去也走過那一段……,一個禮拜 7 天我就安排 7 天訓練。一開始會進步很快,就是所謂初學者的甜蜜期,到後來我發現訓練都沒有辦法讓我再突破,就是不斷反覆地受傷、恢復、受傷、恢復。」苗栗縣頭屋國中體育老師潘嘉良教練回想,在他學習運動科學訓練以前。
 

轉變的契機,來自於 7 年前,潘嘉良偶然參加的一場運動科學訓練講座「2013競技運動暨教練科學研討會」,讓他從傳統訓練模式轉為科學化訓練。談到跨出這一步的動機,潘嘉良笑說:「我覺得我自己一定要先夠厲害、懂得夠多,才有辦法教選手。」秉持想要變強的初衷,他一頭栽進運動科學訓練的世界。
 

「我一直認為,如果競技運動比賽的結論都是指向『黃種人』,也就是基因不如人,那其實就不用比了。我認為真正的科學化訓練,應該是可以突破基因的限制,讓選手得到進步。」

 

 

潘嘉良身兼頭屋國中體育教師以及田徑隊教練,不管是教學、行政以及校隊事務都極為忙碌,但這 7 年來,他仍花費許多時間與金錢投資自己,參與坊間所有運動科學訓練課程,「這幾年花在這上面學費 30~40 萬元跑不掉,但我就是很喜歡。」他笑說。這當中,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 7年前 Dr. Sato 的課,「受益匪淺!」潘嘉良說,尤其是運動科學訓練落實於基層的觀念。去年,潘嘉良與 Peak Force 展開合作模式,參與「We Care 基層運動隊伍希望工程計劃,由 Peak Force 團隊協同訓練頭屋國中田徑隊。

 

為什麼會這麼放心讓 Peak Force 協助?他說:「是因為我知道這是 Dr. Sato 領導的教練團隊,專業水平一定是不錯的,所以我很大膽開啟這個訓練合作計畫。」頭屋國中體育班自 102 學年成立開始,每年全中運 (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) 及全中錦 (全國中等學校田徑錦標賽),皆有選手闖進前 8 名,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團隊,潘嘉良都給出了 100 分的成績,「我們這幾年在全中運拿到一金二銅的殊榮,這代表當我給的訓練正確、有效,的確可以超越原來招生選材的劣勢。」或許在一般人眼裡,一金二銅的成績並非特別突出,不過,這其實是相對的!潘嘉良娓娓道來

 

 

「偏鄉學生相繼前往市區就學、流失嚴重,近年,頭屋國中連招生都成問題。」他以今年的國一升國二生為例,「除了一個轉學生,沒有其他選手了。」除了學生數量少,多數學生更是在國中以前未曾接受田徑正規訓練。

 

大多數選手必須從 0 教起,一直是潘嘉良不斷需要面臨的課題,但透過導入科學化訓練,頭屋國中在 2 年前奪下全中運男子 400 公尺接力金牌。當時的奪牌主力陳威儒隨後升上台中田徑傳統強權大甲高中,談及恩師,他說:「潘教練不只自己去學,也會帶我們去學,再慢慢地把這些知識安排到課表裡面。」相對於高中隊友,陳威儒是較早接觸到科學訓練的選手。他直覺反應:「我覺得科學化訓練,讓我的訓練時間不用拉太長也可以達到相同成效,也就是疲勞度明顯低,也比較不會受傷。」

 

潘嘉良在這 7 年間,不斷汲取各方運動科學訓練相關知識,積累了許多心得。

 

他觀察,「以往,大家可能會覺得,今天會輸是因為練不夠,那我回去就練更多,你練 1 小時、我就練 2 小時,透過『量』的堆疊來嘗試進步的可能。」成了眾矢直指的土法煉鋼,有人這麼舉例:「就是拿一籃雞蛋砸在牆壁上,沒破的就是世界冠軍!」

 

「可是真正的科學化訓練,應該要針對個人的專項性跟專項能力,結合生理學、運動力學……等面向,精準地依據科學知識與數據,設計適合的訓練課表,也就是對症下藥,只要在對的強度與訓練量,訓練達到今天所設定的目標就可以結束了。」

從傳統的大量、疲勞式訓練模式轉往科學化訓練,潘嘉良坦言,其實受到很大的衝擊,想法也有很大的顛覆,尤其對肌力體能訓練的認知,與過去所學與實務經驗完全不同。

 

他解釋,「教科書上的生理學、訓練學 …… 等學術專業,其實我們也都讀過,但是缺少統合應用的科學,像是人家說田徑是運動之母,因為任何運動都需要跑、跳、擲,可是當我接觸肌力體能訓練之後,才發現,田徑比較是一個具體的技術表現項目。我甚至覺得,肌力體能訓練才真正是競技運動之母。」

 

縱使每一次的研習或講座都因時間有限,學得的知識較為片面,但潘嘉良強調,「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」最重要的是透過參與各式課程,啟發學習動機。

 

潘嘉良說:「我覺得這就叫做知識渠道,學習是無止盡的,當我離開校園,怎麼去獲得知識,這是很重要的。」

 

除了自主參加許多課程外,潘嘉良也將學習風氣向下紮根,期盼能藉一己之力,培養頭屋國中田徑隊學生養成接收新知及學習的習慣。」

 

對於此,大甲高中陳威儒一直很感念潘嘉良教練,「如果潘教練沒有這樣引導,我可能只會訓練不會讀書。教練從國中就一直教導我們,多讀點書對我們有好幫助,所以,我高中偶爾也會去買一些訓練學的書來讀,讓自己的腦袋多吸收 一點知識。」陳威儒也提到,離開了體育圈,剩下的只有自己所讀過的書,尤其卸下運動員身份的那一刻起,就是看誰的書讀得比較多。

 

因為徹底執行科學化訓練,精準訓練課表反應訓練時間的縮短,潘嘉良說明:「我們一天只練 2 小時,一個禮拜只練 5 天。」

 

 

短暫、高質量的訓練,讓潘嘉良更能在基層推行他的教育理念。他認為,「我們應該要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,不該偏廢任何一個項目,縱然他有一個專長,也不要去扼殺他其他發展機會的可能。」

 

秉持全人教育理念,潘嘉良說:「我們不晨操,我們讓學生正常上課與接觸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。」他把訓練時間安排在下午 3~5 點,讓學生回家後有時間寫作業、複習功課、陪家人。

 

不希望學生犧牲家庭生活。潘嘉良認為,青少年時期,學生的生理跟心理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,早上睡飽與家人的陪伴很重要。

 

也許田徑隊的經歷僅只是學生人生的其中一段旅程,潘嘉良說:「其實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願意投入參加,可是他未來沒有想要繼續,假設在此時偏廢任何面向,學生未來會走得很辛苦。」

 

身教更甚於言教。潘嘉良從自己的帶隊習慣做起,每當帶學生赴外縣市比賽,為了不讓學生落下課業進度,賽事之外的時間,他總是帶著學生讀書、寫作業、輔導功課。

 

潘嘉良解釋,「當然不是每個小孩都是建中、北一女的料,但我希望學業要維持一個基本的水準。」因為田徑項目的賽事,可能一天比完預賽之後得休息幾天才有下一場賽事,出遠門比賽一定會錯過課業進度。

 

 

「我會跟他們說,你們校隊出去是沒有特權的,你自己遺失了多少你自己要補回來。」

 

「沒有奇蹟,只有累積。」這段話是頭屋國中成立體育班 7 年來潘嘉良教練的最佳寫照。他說:「我們一直以來的形象都是扎扎實實的,而且是很有誠信地在耕耘,久而久之大家就會認同。我個人過往雖然不是頂尖的選手,擔任教職與兼任教練之後,讓我能夠以另外一種身分,完成我的夢想。」

 

透過整體資源的導入,推動基層運動隊伍自給自足與真正落實科學化訓練的「We Care 基層運動隊伍希望工程」所帶來的潛移默化改變,正在發生。教育是百年樹人,一年計劃論成效,實在太狹隘,但學生家長的互動、苗栗與頭屋鄉親的支持,正在提升,「頭屋國中的能見度,提高了!」潘教練積極導入科學化訓練,落實學科術科並重的全人教育理念,獲得地方家長認同,具體反映在 109 學年度,頭屋國中田徑隊的招生上。
 

一間因為受少子化與人口外移衝擊,全校僅約 220 位學生、不易受家長青睞的地方小學校,「今年招生真的異常順利,還有一些好手不請自來。真的很感謝 Peak Force 團隊的用心,讓我們增加不少招生特色。」潘嘉良教練說。

 

放棄美國大學教職,來到亞洲推廣運動科學訓練的 Peak Force CEO Dr. Sato 表示,「We Care 基層運動隊伍希望工程」這個計畫,正試圖在改變體制。

 

以國際最新的運動科學教練培訓系統,讓老師/教練有第一手的進修管道,協助國際/國內運動領域資源鏈結,並提供基層運動員科學化運動訓練、運動防護與恢復、運動營養諮詢建議,甚至協助基層運動隊伍的品牌價值建立與內容行銷。

 

 

上一篇:天才遇到了懂訓練的人,就產生怪物! | 下一篇:專練你的籃球智商-台灣首

 

 

支持  
 

一 起 翻 轉 台 灣 體 壇 教 育 制 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