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不管是哪一個層級的隊伍都缺乏「休息也是訓練的一部份」的觀念,一直認為「做」才叫做訓練,深怕做得太少!事實上,完整的訓練計畫,應該包含喝水、吃飯、睡覺,藉由休息恢復讓身體狀況達到巔峰,而不是一昧把量堆高。

 

江奕昌以棒球背景與美國紐約皇后大學運動科學系的畢業證書,順利找到美國職棒芝加哥小熊隊小聯盟體能教練暨翻譯的工作,他說:「那時候大學剛畢業,這對我來說就是一份 Dream Job。」而在小聯盟所累積的知識和技術,成了江奕昌職業生涯的養分,他也渴望能將這些知識和經驗帶回台灣。

 

觀察台灣運動訓練環境,對運動科學發展觀念相對薄弱。

 

「在台灣,不管是哪一個層級的隊伍都缺乏『休息也是訓練的一部份』的觀念,一直認為『做』才叫做訓練,深怕做得太少!」江奕昌解釋,「完整的訓練計畫,應該包含喝水、吃飯、睡覺,藉由休息恢復讓身體狀況達到巔峰,而不是一昧把量堆高。」

 

對於訓練「質」與「量」,江奕昌提出這幾年的觀察,「台灣自主訓練的觀念愈來愈好,但選手與教練的觀念還是『量』練愈多愈好。」為什麼?江奕昌為教練們平反:「大部份教練都知道重質不重量,但是,『質』這個東西很難被測量,『質』是很主觀的!」過去,教練正是因為沒有辦法客觀地評估「質」,不容易知道訓練的「質」好不好,「所以,他們的做法是,至少把「量」堆起來,感覺「量」很夠、「量」比誰都多,就可以不用太擔心。」

 

延伸閱讀:

.天才遇到懂訓練的人,就產生怪物!

 

近幾年來,科技進步,現在已經可以透過設備的輔助,以科學數據為佐證,讓「質」在今日有了一個憑據。

 

江奕昌說:「藉由各種的檢測、各種的訓練,用很具體的數據呈現訓練的質,藉由這種方式讓教練了解,OK,我做到這個質了,量就不用像以前這樣堆積上去。」以科學為基礎,幫助教練不需要太刻意以追求「量」來代替「質」。當然,最現實的是,如果輸了比賽可能被質疑:「你的努力不夠!」

 

 

 

對此江奕昌則說:「沒有所謂的勝利方程式!比賽沒有永遠的贏家,我也不可能保證一定會贏,但是,我很確定的是,透過運動科學可以提高獲勝的機率,也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。」

 

通往成功的路不只一條,大家的目標都是追求更卓越的運動表現。「其實運動很簡單,沒有分你的方式或我的方式,大家都在找贏球的方式,如果我們能慢慢證明,我們的方式能讓選手取得成功,不管是什麼教練,自然都會想來學習。」除了美國職棒小聯盟經歷外,江奕昌也輾轉在中華職棒幾支隊伍擔任體能教練 6 年之久;帶著超過 12 年雄厚資歷,加入 PEAK FORCE 教練團。

 

江奕昌說:「上天讓我有機會去美國,並且有在美國職業球團執教的經驗,我不該只是安於現狀,我有義務跟責任,把這些經驗傳達給台灣的運動員。」

 

他自認,一路走來都算是幸運的人,無論是有機會赴美求學亦或是在美國職棒小聯盟擔任體能教練。只是,該如何將過去在美國所學的知識傳遞給台灣選手?江奕昌反思,走出職棒隊伍,深入成人隊伍的源頭「基層」,撒種、深耕運動科學的觀念,也許是一個比較好的施力點;幫助選手取得身體素質的成長、提高運動表現,讓他特別有成就感。

 

他回憶美國工作期間,「不管是在較低階的小聯盟,或是後來到比較高階的復建基地,都是在選手很低谷的時候遇到他們;我很享受幫選手從 Nobody 一點一點變成 Somebody 的過程。」

 

推廣運動科學教育,改變根深蒂固的觀念並不容易。

 

「這就是一場革命!其實我也很佩服願意做出改變的教練,因為這些教練在當選手的時候一定不是這樣練的。我認為其實他們都在突破,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革命,因為你要教練用一種不熟悉的訓練方式,他們也很不自在。」

 

當然,運動科學是很新的觀念,也許距離大家所認定的成功仍有一哩路要走,但這場如同江奕昌所說的「革命」,將在未來持續發酵,並影響更多的台灣選手與運動環境。

 

 

上一篇:棒球人的社會責任: 從運動科學教育與耕耘基層開始 | 下一篇:去美國留學不一定是為了打大聯盟,更重要的是把路走寬